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1-08-07 07:05:22 

标签:

新唐书

原文:

武元衡,字伯苍。曾祖载德,则tian6*皇后之族弟。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及即位,是为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帝然之,遽追锜。而锜计穷,果反。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承宗怨,数上章诬诋。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②叶(xié):和洽,相合。

译文/翻译:

武元衡,字伯苍。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tian6*皇后的隔堂弟弟。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县令。当时京城附近地区的镇军将军,多恃功骄横,侵害吏民,武元衡管理不了称病离职。德宗钦佩他的才干,征召为比部(刑部四司之一)员外郎,一年内三次升迁到右司郎中,处世周详完善,很称职。被提拔为御史中丞。曾经被召对延英殿,皇帝在目送他离开时曾夸赞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顺宗登基后,王叔文派人诱使武元衡结为同党,但武元衡拒不接受。监察御史刘禹锡请求武元衡给自己做判官,武元衡没有答应,王叔文更加不高兴。恰逢册立皇太子,武元衡辅佐他,因此太子了解他。等到太子即位,即为宪宗。元和二年,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宪宗皇帝一直知道武元衡坚持正义,胸怀操守,所以对他礼遇有加,特别信任,与其他宰相不同。浙西李锜请求朝见皇帝,随后又推称有病,想要拖延朝见的日期。皇帝问宰相郑絪,郑絪请求批准李锜的要求,武元衡说:“不行,李锜自己请求朝见,皇帝已经下诏书同意召见他了,可他却又不来,这样一来好像朝见不朝见都由李锜说了算。陛下刚即位,天下人都耸着耳朵,睁亮眼睛注意您,若有奸臣能为所欲为,那么皇上的威严与诏令就全都没了。”宪宗认为他讲的话是正确的,就下诏书敦促李錡入朝。李錡的诡计败露后,果真公开反叛。这个时候,蜀地刚刚平定,高崇文为节度使,不懂吏治,皇帝难以找到替代他的人。就下诏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皇帝亲自到安福门慰问他,为他送行。高崇文离开成都时,几乎把金帛、帟幕、伎乐、工巧都带走了,蜀地几乎被洗劫一空。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三年后上下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武元衡品性沉着稳重,虽然不喜欢交际,但府署选置的僚属都是当时的才俊。
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操持政务。李吉甫、李绛在皇帝面前为一些事情争执不休,不和谐,只有武元衡正道直行,不违附任何一方。皇帝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李吉甫死后,淮蔡战争,皇帝把国家枢机政务都交给武元衡办理。王承宗上疏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不予讨伐),派人告知中书令,态度傲慢不恭敬,武衡呵斥来人,赶走了他。王承宗怨恨他,多次上奏章诬陷诋毁武元衡。不久武元衡上朝,刚出靖安里的府第,夜还未尽,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官府巡逻的人(发现后)大声喊“盗贼杀了宰相”,连续十余里,一直传到朝堂上。上朝的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道哪个宰相遇害。不久,他的马跑回府第后,朝廷内外才知道是武元衡。相关官员上报给皇帝,皇帝感到震惊,不上朝。在延英殿里召见宰相,十分悲痛,曾有两顿饭没有吃下去。后来追封武元衡为司徒,赐他谥号“忠愍”。 
《新唐书·武元衡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
  • 《与朱元思书》文句品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宏观勾勒,异常大气:江面上风平浪静,风尘烟雾全都散尽,两岸山色无限,远与天接。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心
  • 初一文言文《狼》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
  • 高中文言文成语积累卡片(第六册)全第六册荆轲刺秦王299、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掠夺,夺取。30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shǎo)安毋躁
  • 杨维桢执教蒋氏,姑苏巨家①也。有子甫八龄,欲为求师,慕郑明德先生,具礼延之。先生不屑往。蒋亦跌宕②者,遂厚延铁崖杨先生③,县道郑不就之意。时
  •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
  • 引婴投江文言文翻译《引婴投江》作者为吕不韦和他的三千门客,这寓意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失败。讽刺那些强迫他
  • 柳宗元原文:①崔生足下:辱书及文章,辞意良高,所向慕不凡近,诚有意乎圣人之言。然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于世者,必由
  • 管仲破厚葬文言文一日一练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
  •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人质直好议论。赵鼎去枢筦①,居常山,樗往谒,因讽之曰:“公之事上,当使启沃②多而
  •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为洛人。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
  • 嫦娥奔月文言文及翻译原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 ①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
  •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 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
  • 文言文中方字的用法拼音:fāng部首:方部首笔画:4总笔画:4笔顺:捺横折撇【详细释义】fāng①<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
  • 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答案一《伤仲永》问答题:①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幼年时的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
  • 《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 柳宗元《罴说》罴说⑴鹿畏貙⑵,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⑶,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⑷。楚之南有猎者⑸,能吹竹为百兽之音⑹。寂寂持弓矢罂火⑺,
  •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讲的是郑板桥晚年得子,甚是喜爱,但是,由于作者在外当官,不在孩子身边教导,希望弟弟能帮忙管教,切不可因为是兄弟的孩子就
  • 后汉书原文: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小龙虾苗|湖北小龙虾|潜江小龙虾|  徒步中国  镇江智邦控股有限公司  首页 - 看未来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