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诵读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6-08 17:50:31
用诵读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在语言交际应用层面,文言表达几乎从未走进过我们的生活,因而也就不会有鲜活的语境。加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上升到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体认的高度上,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于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来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面对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采取了类似ba6*九十年代学外语文白对译、语法分析教学的方法,在文言字词句、文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可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造成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学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就要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而诵读正是提高这种兴趣的有效手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其老师贾代儒先让他诵读,然后述其大意,然后谈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实质上,这与贾宝玉熟读诗词文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诵读其他非道德文章的过程中,宝玉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因而一试中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今天的文言文学习而言,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可以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对文本的会意和理解)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为他们产生学习兴趣扫清心理上的障碍。
由于缺乏基本的诵读时间和必要的.诵读训练,诵读文言文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字词句篇翻译以及文言知识的讲解上,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以致文章学完了,学生还不能准确、通畅她诵读文本,更不用说能读准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气、语调了。这样,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很难体味到乐趣,更不用说享受到成就感了,他们怎么能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呢?
基于上述两点,教师要把诵读训练作为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第一个触发点。诵读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粗解文意;一个层面是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文言诵读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领略到诵读的乐趣。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揣摩文本,反复练习,范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才会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笔者大学毕业已经快20年了,可是当年汪德修老师朗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那陶醉的神态每每还会浮现在眼前,那带有浓重南方地方特色的低回清丽的声音每每还会在耳边萦响。正是汪老师的范读影响了我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我喜欢上了文言诵读,喜欢上了古典文学。所以说,学生对文言诵读和文言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从聆听教师的高水平范读和背诵开始的。
在学生受到教师的熏陶而对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感兴趣之后,接下来就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诵读中体验到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一改以往的生涩的教学模式,突出诵读在文言教学中的地位,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重要步骤和过程,在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都把诵读作为吸引学生研读文本的开端。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诵读,把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作为文言诵读的最低要求。这一基本要求的完成要放在课下的预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查准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并进行标注,划出文中的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然后至少高声朗读二至三遍,并形成习惯,逐渐把这种预习变成主动行为。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文言诵读进行技巧指导, 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快乐。教师要为学生诵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至少要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诵读,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作背诵指导。诵读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第一层面的要求是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这个层面的训练主要以教师的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涵泳,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一句的停顿和重音,可能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强调的是是和寡人之间的句中停顿(语法上主谓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以及子过的重读处理,这样就可以读出节奏并很自然地读出郑伯当时坦荡和自责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能力,让文言的音韵和谐美感染每个学生,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第二个层面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文言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使学习兴趣持久高涨。这个层面的训练应主要采用自读方式。如一位教师教读《勾践灭吴》,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朗读,30分钟后教师检查,让学生分段朗诵,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人物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阵阵掌声。在接下来的思路分析中,同学们分析概括得快而准确;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对勾践和文种两个人物的个性化理解。这一切都是在30分钟的自主诵读中 会意得来的。通过诵读,学生理解了文本,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心灵。这样轻松的学习学生怎么可能望而生畏呢?在这个层面的训练和实践中,可采取的诵读方式有很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还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个性化读、竞技性读等,以保证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和保护。
再有,学生充分诵读之后,教师还要有更高层面的要求。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诵读《语文读本》以及其他材料中的文言作品的习惯,以从中获得文言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学习兴趣才得以永久地巩固。
诵读,是开启学生走人文言文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流连忘返的魔力棒,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加深文化体认的加速器。让学生的文言学习从诵读开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画蛇添足,源于西汉文学家刘向的《战国策》的成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画蛇添足朝代:
- 名捕传姚伯祥金坛王伯弢孝廉,自言丙午偕计①,至德州,见道旁有捕贼勾当,与州解相噪。问之,云:“马贼昼劫上供银若干,追之则死贼手,不追则死坐累
- 汉书原文: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①。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
- 元史原文: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泽性刚毅,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才干过人。 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
- 三槐堂铭 【宋】 苏轼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
- 出师表和祁黄羊去私文言文阅读题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甲】出师表(节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 陈情表文言文阅读及译文陈情表晋 李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 《百家姓·姚》文言文及历史来源《百家姓·姚》历史来源姚姓是中国最早的姓(不是氏)之一。 据《说文解字》所载, 虞舜居姚虚, 因以为姓。 姚虚
- 顾炎武原文:忠臣义士,性也,非慕其名而为之。名者,国家之所以报忠臣义士也。报之而不得其名,于是姑以其事名之,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而若人之
- 宋史原文:张藏英,涿州范阳人,自言唐相嘉贞之后。唐末,举族为贼孙居道所害。藏英年十七,仅以身免。后逢居道于豳州市,引佩刀刺之,不死,为吏所执
- 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人。以父巽荫守将作监主簿,累调州县,通判陕州、荆南,权知岳州。州滨重湖,多水盗。寿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
- 杜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也。高祖预,晋征南将军。曾祖耽,避难河西,因仕张氏。苻坚平凉州,父祖始还关中。兄坦颇涉史传,宋武帝平长安,随从南还。元
- 鼠技虎名文言文翻译引导语:《鼠技虎名》这篇文言文想必很多人都读过了,那么相关的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原
-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拒贿却请传佳话明人许应逵,为东平太守,得论调去,吏民走送,哭泣不绝。许君晚至逆旅①,谓其曰:为吏无所有,只落得百姓
-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1),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2),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
- 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豨常告归过赵
- 慈鸡文言文翻译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下面请看慈鸡文言文的详细翻译内容吧!慈鸡文言文翻译原文福安居盛家畜
- 文言文选段阅读及参考答案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9)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
- 藏书室记苏辙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
-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八》文言文五月初一日余束装寄逆旅主人符心华寓,兰溪人。乃南抵普安北门外,东向循城行。先是驼骑议定自关岭至交水,至是余欲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