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例题中看文言文翻译规律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3-08 08:55:29
从经典例题中看文言文翻译规律
(一)
江苏省九所省属重点高中联考试卷文言文翻译题考到了翻译这样一个句子:
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把与这句话相关的文字节录于此: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选自《吕氏春秋·不侵》)
这道题很经典,考到了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这句话中,衣食是动词,不能译成名词;不我衣不我食是否定句宾语前置。这种语法现象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多次。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食物吃。
应该说翻译这个句子难度不大,但笔者在阅卷中却看到了下面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答案:①我冷但我不穿衣服,我饿但我不吃东西。②我冷但我不穿自己的衣服,我饿但我不吃自己的食物。③我冷但我没有衣服穿,我饿但我没有食物吃。④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穿衣服,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喂食物。
以上几种翻译,颇有些匪夷所思。第①种,豫让冷为什么不穿衣服?饿为什么不吃东西?第②种,自己为什么有衣服不穿、有食物不吃而穿别人、吃别人的?第③种,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原因何在?第④种,莫非豫让是残疾人,要别人给他穿衣服、喂东西?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想一想,就不应该犯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究其原因,还是文言文常见词语的意义和常见句式还没有掌握好。
这句话的几种错误翻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夯实基础,包括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要认真学好课本,课本读熟了,理解了,又能触类旁通,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自主命题,Ⅰ卷选择题中的文言实词,Ⅱ卷翻译题中涉及到的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基本上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
再举一例:
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汉书·朱博传》
这道翻译题考到了故事和存两个实词,前者在人教版第二册《六国论》中学过,原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是旧事、前例的意思;后者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有三义:①看望,问候(《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②保存,保全(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出处同前);③思念(《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此句取第①义。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按照先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去任职。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积累和掌握课本中学到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并且做到烂熟于心,那么,无论换了怎样不同的语言环境,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能够应付自如了。
(二)
至今还对上海市1992年考的一道文言文翻译题记忆犹新,题目是这样的: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这道题也非常经典,多年来的我一直用这道题为例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学生则从这道题目中获益非浅。
从词义推断的角度来看看这个句子:
1、由对偶的句式可推知知是智的通假字。因为下句的非是、是非与上句的是是、非非相对,那愚对的是知,知应该是智的通假字。
2、是与非在现代汉语中多为对,正确与错,错误意,有成语自以为是大是大非、习非成是(习惯于某种错误的做法或说法,因而误认为它是正确的)为证。若此句中的是与非都按此义翻译,句子是译不通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对偶的句式推断是是、非非、非是、是非中加点的是与非是动词,与后面的是或非构成动宾关系。
借助句式特点,明确了词义,句子翻译就容易了。全句意为:
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文言文多用对句,了解了文言文句式上的这一特点,对我们解答文言文试题多有帮助。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1题: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者而能如是乎(清·汪琬《传是楼记》,选自《尧峰先生文钞》,有删节)
这段文字中画线的5句话都是对句,利用这个规律,我们便能轻易地把它们点断了:
①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②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③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女娲补天文言文原文注释女娲补天是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娲补天文言文原文注释,欢迎参考~女娲补天往古之时
-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②;果蔬草
- 《百家姓缪》文言文作者:佚名历史来源「缪」源出: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希
- 从《满井游记》初探文言文教学上的创新文言文的学习令许多学生深感头大(学生惯用语),然而它却既是教师不得不教的内容,又是学生不得不学的老古董。
- 《梁书·刘勰传》的文言文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
- 高湝杨津文言文附译文原文北齐任城王湝领并州刺史,有妇人临汾水浣衣,有乘马行人换其新靴,驰而去。妇人持故靴诣州言之,湝乃召居城诸妪,以靴示之。
- 蛛与蚕问答文言文翻译《蛛与蚕问答》是出自《文言文启蒙读本》第63课的一则寓言故事。作者赞扬了蚕而讽刺了蛛,因为蚕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而蛛却是自
- 符彦卿字冠侯,陈州宛丘人。父存审,后唐宣武军节度、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兼中书令。彦卿年十三,能骑射。事庄宗于太原,以谨愿称,出入卧内,及长,以为
- 伯颜,蒙古八邻部人,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祖益贤
-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同步练习一、形近字组词。弈( ) 俱( ) 援( ) 盂( )奕( ) 惧( ) 缓( ) 孟( )二、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 鼠画逼真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
- 中考文言文-论语·述而 译文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
- 孙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人也。安帝时,为中黄门,给事长乐宫。时邓太后临朝,帝不亲政事。小黄门李闰与帝乳母王圣常共谮太后兄欲废帝,立平原王翼,帝每
- 战国策韩二冷向谓韩咎文言文冷向谓韩咎曰:“几瑟亡在楚,楚王欲复之甚,令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臣请令楚筑万家之都于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禁之,公
-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注释凿壁借光是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凿壁偷光的文言
- 《狼》文言文训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缀( ) 窘( ) 苫蔽( )( ) 奔倚( ) 数刀毙之( )( ) 隧( )入 尻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当神器之重(
- 杨维岳传文言文试题及答案杨维岳传戴名世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
-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表官职变动的实词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
-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