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2-02 18:34:08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介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清史稿原文:陈汝咸,字华学,浙江鄞县人。少随父锡嘏讲学证人社,黄宗羲曰:“此程门之杨迪,朱门之蔡沈也。”康熙三十年,会试第一,成进士,选庶吉
- 严母训子文言文翻译严母训子文言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下面一起来看看严母训子文言文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原文初,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
- 世说新语原文: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译文/翻译: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密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重点词语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3、期年之后,虽欲
- 精卫填海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
- 徙木偾表文言文翻译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
- 《口技》文言文译文口技,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中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欢
- 俞樾原文:凡至杭州者,无不知游西湖。然城中来游者,出涌金门,日加午矣。至三潭印月、湖心亭小坐,再至岳王坟、林处士祠略一瞻眺,暮色苍然,榜人促
- 论语 十二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 《管庄子刺虎》文言文注释《管庄子刺虎》告诉我们要取得胜利,不能光凭勇敢,而要运用智慧。善于运用智慧的人,可以用小的代价,取得大的收获。下面是
- 揠苗助长的意思 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
- 文言文《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原文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徃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
-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之张孝基仁爱张孝基仁爱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 史记原文: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
- 《易传·彖传上·否》 文言文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
- 文言文的修辞的内容一般来讲,有些人容易忽视文言的修辞方法,其实,掌握一些文言的修辞方法,对於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可以把学习文言
- 王右军诈睡原文:王右军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
- 后汉书原文: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
- 文言文如何翻译才能得10分?导语: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拿到高分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的理解实词理解: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