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优秀总结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3-11 22:39:41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优秀总结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2)宾语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③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申之以孝悌[ti4]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③覆之以掌 (《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能谤讥于市朝 (《邹[zou1]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③生乎吾前 (《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光韶,事亲以孝闻。初除奉朝请。光韶与弟光伯双生,操业相侔,特相友爱。遂经吏部尚书李冲,让官于光伯,辞色恳至。冲为奏闻,高祖嘉而许之。太和二十
-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也。登进士第、宏辞科,杜鸿渐深器重之。为郭子仪朔方从事,子仪入朝,令黄裳主留务于朔方。邠将李怀光与监军阴谋代子仪,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伶官传序》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2、与、其、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元史原文:王檝,字巨川,凤翔虢县人。檝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昊。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谕当世急务,金主俾给事缙
- 边贡原文: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①称。收令与丞与簿若②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顷之,村父老十数辈
- 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陈书原文:黄法氍,字仲昭,巴山新建人也。少劲捷有胆力,步行日三百里,距跃三丈。颇便书疏,闲明薄领,出入郡中,为乡闾所惮。候景之乱,于乡里合徒
- 《战国策楚二齐秦约攻楚》文言文作者:刘向齐、秦约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太子为质。昭雎谓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鲤、苏厉而效地于楚。公出地以取
- 爱情誓词古代文言文版一、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
- 王友直传译文王友直,字圣益,博州高平人。父亲王佐,因才能和勇武著称。王友直十二岁时,跟随父亲游历,精通兵法。绍兴三十一年,金人背弃盟约,王友
- 晏子使楚文言文翻译《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
- 文言文阅读理解:愚公移山与蜀之鄙有二僧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甲]愚公移山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旧唐书原文:敬播,蒲州河东人也。贞观初,举进士。俄有诏诣秘书内省佐颜师古、孔颖达修《隋史》,寻授太子校书。史成,迁著作郎,兼修国史。与给事中
-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
-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nbs
-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
- 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隆兴元年,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越级升迁),罢,
- 三国志原文:①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
-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