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于道路》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5-24 23:15:01
标签:
君子行于道路
【原文】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 “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参考译文】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这是说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恐怕是被事情困住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小心遭祸而死!”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阅读训练】
1.解释
(1)行:走 (2)于:在 (3)事:侍奉 (4)使:派遣
(5)期:约定的日期 (6)彼:他 (7)何:怎么
2.翻译
(1)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
(2)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颜回对待孔子,就像曾参侍奉父亲一样。
3.“古之贤者”得到师傅真传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一个词语回答)?本文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尊师
作为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真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南齐书原文:①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②元嘉七年,右将军到
- 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
- 文言文对比阅读理解阅读选文,完成问题。【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 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刻苦学习可以到什么地步呢,凿壁偷光完美地诠释了刻苦学习的程度。小编整理了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欢迎欣赏与借鉴。凿壁偷光匡衡勤
- 平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
- 智狐文言文翻译导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
- 烛邹亡鸟【原文】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杀之。晏子日: “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
- 蔡邕救琴的文言文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
- 海市蜃楼七年级文言文教学案例【我想解决的问题】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到农村学校听语文课,发现目前农村语文课堂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沿袭传统的教
- 隋书原文: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彦谦早孤,不识父。长兄彦询,以彦谦天性颖悟,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宗党所异。十五,出继叔父子贞
- 秦穆公谓伯乐曰①:“子之年长矣,子姓②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天下之马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⑤。
- 孙膑减灶文言文翻译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孙膑减灶的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练习题文言文。(15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 归氏二贤传文言文及其翻译归有光,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归氏二贤传文
- 语文文言文理解:子失坠盲子失坠 (11分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①,兢兢握固,自分②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
-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从俞通海来归。俞通海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瓶,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何所窘,
- 《百家姓.桓》文言文的历史来源历史来源1、源于上古,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子孙以“桓”字为姓。桓常被认为是
-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遂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素刚正,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后唐同光中,尝诣中
- 文言文《杂说四·马说》译文及赏析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 《潮州韩文公庙碑》是一篇创作于宋代时期的散文,作者苏轼。这篇文章是苏轼于1092年(元祐七年)三月,接受了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替潮州重新修建
评论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