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元代姚燧的《南乡子 次冯雪崖韵二首》
全文:
荆宪品皆加。
才罢还除世共华。
恨杀岘山山下路,梅花。
谁醉双瓶玉照沙。
涂水听宣麻。
行脚阳春起未涯。
君去莫嗟风土异,堪夸。
君祖乡邻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岘山
(1).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 。东临 汉水 ,为 襄阳 南面要塞。 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 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唐 孟浩然 《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 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羊叔子 镇 襄阳 ,尝与从事 邹湛 登 峴山 ,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 峴山 因是以传。”
(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 ,后避 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 岘山 。 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 吴兴 胜 襄阳 ,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 。 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 ,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下路
(1).前方;路边。《韩非子·十过》:“ 韩 使人之 楚 , 楚王 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 韩 使者曰:‘报 韩君 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南史·谢灵运传》:“后 秦 郡府将 宋齐 受使至 涂口 ,行达 桃墟村 ,见有七人下路聚语,疑非常人,还告郡县,遣兵随 齐 掩讨禽之。” 元 宫大挺 《七里滩》第三折:“见旗帜上月华日精,諕的些居民从速风迸,呈百般的下路潜藏无掩映,不知您,帝王情,是怎生。”
(2).犹言下江,指 长江 下游的地方。《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这番在下路脱了粮食,装回头货回家,正趁着顺风行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有个妹子,嫁与下路人,住在 前门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宦成 听见那两个戴方巾的説的都是些 萧山县 的话--下路船上,不论甚么人,彼此都称为‘客人’。”
(3).路为 宋 、 金 、 元 行政区划名, 元 定辖区户数在十万以下者为下路。《元史·选举志一》:“﹝ 至元 六年﹞十二月,中书省定学制颁行之,命诸路府官子弟入学,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参见“ 上路 ”。
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姚燧名句,南乡子 次冯雪崖韵二首名句
猜你喜欢:
-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乐好恶之情。魏征《隋书·志·卷二十九》
-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 书怀陆游〔宋代〕
- 诗三首·其三徐守信〔宋代〕
- 饮酒和陶周诏〔明代〕
- 淮甸春(寓念奴娇丙申岁游高沙,访淮海事迹)张辑〔宋代〕
- 效孔文举赠柳圣功三首黄庭坚〔宋代〕










